July  2011 17
從健康傳播到傳播史研究
From Health Communication to Studies in Communication History

 這一期,台灣政治大學陳憶寧教授出任本刊的客座編輯,以健康傳播為專題,共發表四篇論文,輔以專題導論及與健康傳播研究重要學者Gary Kreps 教授的學術對談。健康傳播跟社會大眾的切身利益相關,在美國及一些歐洲國家一向受到重視,獲得政府和研究基金的資助。相比之下,華人地區的健康傳播研究無疑較為遲緩。這期專題公開徵稿,但最後獲得刊登的論文全部來自台灣,這反映出健康傳播在中港台三地的發展還很不均衡。我們希望今期的專輯能促進三地的健康傳播研究,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有另外一期專輯,屆時可以看到來自三地的作者。

除了專題論文外,今期還發表了美國密蘇里大學的張詠和香港城市大學李金銓兩位教授探討二十世紀早期英美報紙在中國的爭持,從中指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利益及意識形態矛盾。明眼的讀者大概發覺我們很少登載有關新聞傳播史的論文。當然,個中原因並非我們對新聞傳播史有任何偏見,這只是反映了來稿的數量和質量有所不足罷了。
歷史研究一直是中國大陸上一代人文學者關注的焦點,而新聞史也一度是新聞傳播學界的顯學,當前不少學者年輕時受過的訓練都與新聞傳播史相關。不過,如今新聞傳播史已失去昔日顯學的位置,在研究院裏乏人問津,鮮有同學對歷史問題產生興趣。這種情況,在大陸固然是如此,香港和台灣的情況更見嚴重。
新聞傳播史式微的因素眾多。其中一項是時代變化快速,人們的歷史眼光縮短,傾向從當下的事務尋找相關性,稍為遠一點的事情已被視作與己無關的「遠古」歷史。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學裏受歡迎的課程多是跟當今社會發展直接有關的,歷史一類的課程自然受到冷待。
除了環境因素外,新聞傳播史研究也有它內部的問題。首先是提問缺乏新意。以往新聞傳播史學者關注的問題離不開史料的整理,名人思想的注解及闡述,個別傳媒的起跌浮沉,或是個別時代一般傳媒的記述。這些研究有它們的價值,但是提問往往無法超越描述性,理論意義不明確,學生自然覺得提問缺乏理論性和挑戰性。我們無意在這裏羅列傳播史中的重要議題,不過我們想借李金銓教授(2008) 從傳播社會學的角度提出的一些歷史問題,藉此指出傳播史研究的視野還有擴寬的空間:新聞界如何開始專業化,它與政權、市場、學界的互動如何改變?文人論證的風格與傳統士大夫「諍諫」或西方專業化的評論有何異同?文人論政存在的條件為何?知識份子如何與新聞人員互動?這些問題牽涉到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與成因,具有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
傳統的傳播史研究限於歷史研究,很少涉及理論探究。事實上,理論的關懷不應為量化實證研究所獨有。美國學者Michael Shudson(1978)成名作是研究新聞專業主義在美國出現的歷史過程與成因,對我們對新聞專業主義及客觀性的理解及理論化產生很大的影響。實證研究一般都有文獻檢閱,探究有關理論問題。歷史研究是否也應該有它的文獻檢閱,也應該追尋理論的意義?我們認為,學者如能做到這樣,傳播史研究應該會引起更多師生的注目和興趣,較有可能在傳播    學中建立使人不可忽略的地位。
廣義來說,我們所做的研究都是歷史性的,是以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作為研究對象。事實上,就算是橫切面的調查研究,那也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下完成的,有它的歷史成分。我們常常批評好一些研究缺乏脈絡化,就是說它們的歷史性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明乎此,我們不用太介懷我們的研究是否屬於傳播史的,因為所有研究都有歷史性,其中的差異主要是歷史的長短遠近。當然,鑒於歷史的長短遠近,可用的方法及論證方式或許有所不同。譬如調查法就不能用於久遠的歷史時空,但是內容分析法,深度訪談,檔案分析等方法則在特定條件下還是可以應用的。說到底,實證研究的基本邏輯在傳播史中也是可以運用的,傳播史的研究也要講求嚴謹的研究方法。
有了上面的簡要說明,我們期待將來看到更多有新意有深度的傳播史研究。
權力是社會科學探究的核心問題。這一期的〈視覺• 文本〉所刊登的是文化學者黃志淙的文字文本與資深新聞攝影師秦偉的影像文本,彼此均對權力有所指涉,誠然是一次視覺、文本的對話。
2011 年是《傳播與社會學刊》創辦五周年。現代社會受到資訊科技及全球化的衝擊,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換代更新,而傳播生態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這一轉變甚至衝擊到傳播理論的基礎。媒體在社會中扮演核心的角色,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平台和推動力量。在強調流動性的社會中,事物的邊界變得模糊、不穩定,融合成了常規,這在符號化的媒介世界更是如此。在此社會背景下,我們召開名為「媒體2.0 X社會21:新聞與閱聽人重構」的國際會議。會議將於2012 年1 月舉行,歡迎各地學者投稿參與。有關詳情,請看網址http://www.com.cuhk.edu.hk/Visitingscholar5.htm。
 
The current issue features a special issue on health communication, with Prof. Katherine Chen as the guest editor. It includes an introduction, four articles, and a dialogue with Prof. Gary Kreps a world authority on health communication. This issue also includes an independent article on the history of journalism by Yong Z. Volz and C.C. Lee: a study of how the American and British newspapers competed for influence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par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e trace why communication history has been slighted and discuss how it could be revived as a subject of interest. One method is to reach beyond the traditionally descriptive approach and post a new set of research questions that are theoretically significant and socially relevant.
 
本文引用格式
陳韜文(2011)。〈從健康傳播到傳播史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第17 期,頁v–viii。
Citation of this article:
CHAN, J. M. (2011). From Health Communication to Studies in Communication History. [Editors’ Note]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7, v−viii.
No.67  2024 January
No.66  2023 October
No.65  2023 July
No.64  2023 April
No.63  2023 January
© 2017 Communication & Society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