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014 27
專輯序言Special Issue Preface
重構閱聽人
Re-defining the Audience
  (3734)
作者 馬傑偉
Author Eric Kit Wai MA
摘要 媒體的使用者,無論是書報雜誌的讀者,收音機與唱碟的聽眾,以及影視與舞台表演的觀眾,在傳播學發展的早期,常被命名為「受眾」,在大眾傳播的接收端,被動地讀、聽、看、想。上世紀八十年代傳播學理論改弦易轍,提出「主動受眾」之說,中譯也以「閱聽人」取代「受眾」,以強調接收資訊者的能動性與主體性。此後長達二十多年的閱聽人研究,題材多樣化,例如家居環境、日常生活、差異解讀、跨境轉化等方面,提出不少創新的分析概念與研究方法。在這些研究之中,閱聽人接收資訊的過程,被理解為可作商議甚至對抗解讀; 然而,從理論層面上看,除「主動解讀理論」外,其實一直並無重大突破。直到互動與社交媒體近年高速普及,才為新一波的閱聽人研究開啟新的路徑。今天,閱聽人多重管道解讀主流媒體、參與內容傳播及再創造,已是不爭的社會現實。《傳播與社會學刊》於2012 年舉行創刊五周年學術研討會,以《媒體2.0 X 社會21》為題,探討新聞與閱聽人研究的新取向。「數位時代的新聞傳播」專輯已於2013 年7 月刊出。這期「重構閱聽人」共收錄該研討會發表的多篇論文之中的六篇,進行多次評審修改後,於本期刊出。

各論文獨立成篇,各有獨到的切入點。郭文平延續九十年代對日常生活與媒體技術的研究,並以訪談實證資料為基礎,提出雙重構建的理論。韋路與王夢迪以危機時期的微博資訊為例,將「知識生產溝」研究應用於社交媒體,並提出理論修正。黃鈴媚、沈錦惠、曹開明以豐富的修辭學與符號學理論,應用於臉書文本,提出電子符號行動者的構想,系統地勾畫行動的不同層次,並指向閱聽人的主體性,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八十年代主動閱聽人的泛泛之論。郭大為承接了早期的電視研究,宏觀分析當代中國電視歷史劇在閱聽人的意識作用,並以焦點訪談作實證材料,對國家宣傳與監控之下的解讀活動,作出有力評說。鄭宇君則以災難傳播案例,分析社交媒體所促成的新型態的市民參與,提出集體監看(gate watching)的閱聽人互動是民間有組織性地參與資訊審核與傳遞,有力地指出在非常時期閱聽人能左右社會事件的發展方向。最後,陳憶寧等在上海、台北、香港、新加坡四個城市作比較研究,以問卷調查探討大學生使用手機的動機,並與手機新聞收視進行關聯性分析。本專輯個別案例集中於新聞資訊與公民參與,但按陳憶寧等人調查發現,新聞收視在四個城市的大學生社群中,均為手機使用動機最低的一項。此大型比較研究,提供了宏觀的脈絡,讓案例研究能安置在恰如其份的位置。

縱觀各篇論文,我們已可確定地說,今天已不必再追問閱聽人是主動還是被動;更能觸動理論探索的提問反而是:閱聽人主動的程度有多深?在哪一種條件之下能動性更高?主體建構是孤立的個體,還是組織化的集體?兩者之間的差異,是否解讀活動屬深屬淺的關鍵?閱聽人是否只能作有限的商議,而不能超越大媒體丶大機構以至國家的操控?在非常時期(如天災人禍)與日常生活之中,閱聽人活動有何不同?這些進一步的提問,擺脫泛論而進入細緻研究,正是我們這個專輯試圖在理論與方法學上為研究者帶來的新挑戰。
Abstract This special issue, which includes six rigorously reviewed papers, gains new grounds in audience studies by exploring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various kinds of audience activities in crises and in everyday routines. These papers, as a collection, move beyond the general claim of “active audiences” and ask questions about the degree of audiences' ability to negotiate meaning and power as individuals and as organized agents. These papers range from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case studies, with a special attention to social media in Chinese communities.



本文引用格式

馬傑偉(2014)。〈重構閱聽人〉。《傳播與社會學刊》,第27 期,頁23–25。



Citation of this article:

Ma, E. K. W. (2014). Re-defining the Audience.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7, 23–25.
No.67  2024 January
No.66  2023 October
No.65  2023 July
No.64  2023 April
No.63  2023 January
© 2017 Communication & Society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